台報: 世界主題變 兩岸政策也須變 |
2010-4-13 |
【大公網訊】台灣聯合報13日發表社論: 冷戰時代最常見的關鍵字之一是「裁軍」,如今在廿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常見字則是「人民幣匯率是否升值」,其實也就是經貿層面的「裁軍」;相對而言,冷戰時代兩岸最常見的關鍵字是「反攻大陸」或「解放台灣」,如今在廿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常見字則是「ECFA」,從零和轉向尋求雙贏共生。 這個世界已經在極大程度上走出了意識形態及軍事衝突,轉而以經濟競合爲主調。冷戰時代的關鍵字是「軍備競賽」、「鐵幕」、「圍堵」,如今的關鍵字則是「FTA」、「改革開放」、「全球化」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、華沙公約等軍事聯盟已成明日黃花,新的組合則是歐盟、東協加N、北美自由貿易區等,皆是經貿組織。 世界的主題變了。由意識形態及軍事的對立,變成經濟競合。由于世界的主題變了,兩岸關係的基調也隨之改變。如前所述,從反攻大陸、解放台灣,變成了ECFA。 「全球化」促使世界的主題從軍事及意識形態的對立,轉向經濟競合。其中發生的最重大事件是:中國大陸因全球化而適時把握了以經濟手段(相對于政治手段)解決內政困境的機遇;而西方世界(以美國爲主)一方面找到了以經貿競合(相對于軍事手段)爲處理中國大陸問題的方法,另一方面其實也失去了以軍事手段處理大陸問題的合理性。作爲世界工廠,中國大陸已與世界頂尖廠家的利益結合;作爲世界市場,大陸也已成爲全世界商家競逐的目標。意識形態與軍事的衝突不再是世界的主題,更已不再是西方世界藉以處理大陸問題的憑藉。中國大陸藉由經貿利益來維持內部和諧與外部和平,因而使列強亦不可能以違反「和平」的手段,來阻擋大陸「崛起」,反而爭相搶食中國大陸在世界工廠及世界市場所提供的誘人利益。 大陸應對世界的方法改變了,以經貿爲主題;世界應對中國的方法也改變了,亦以經貿爲主題。因此,兩岸關係也隨之改變,也改以經貿爲主題。兩岸情勢近年來的急遽消長,幷非源自意識形態的變化,因爲台灣的自由民主制度仍占有高度;亦非出自軍力懸殊,因爲那對台灣頂多拚死一戰,對世界則未必能完全坐視無睹。近年兩岸情勢的丕變,是因大陸改以「經濟」與「和平」爲面對世界的立國戰略,亦改以「經濟」與「和平」爲兩岸戰略;這使台灣一方面陷入更大的危機,但另一方面也出現了前所未見的轉機。 大陸不再是「鐵幕」,世界亦不再「圍堵」中國。因此台灣也失去了東亞花采列島反共前哨的角色。列強與大陸軍事對抗的可能性變得極低,因而台灣亦必須以「和平」的方法來面對「崛起」的中國大陸,也就是改以經貿及文化交流的策略來處理兩岸競合。在此種情勢下,由于中國大陸已是世界工廠、世界市場,所以經貿交流遂成爲兩岸互動的必然主題。即使台灣獨立建國,在兩岸先天的地緣及人文關係下,也絕無可能排除中國而維持台灣的經濟命;其實,這也正是台獨不可行的主要原因,因爲台獨找不到台灣的經濟活路。在經濟上活不下去,在政治上如何活得下去?唯無論如何,由于中國改以「經濟」及「和平」爲兩岸政策的主軸,使台灣確實陷于冷水煮青蛙的危機之中。 然而,台灣的轉機亦在其中。首先,大陸對世界采取「和平崛起」的政策,因而必須對台灣采取「和平發展」的政策,兩者是互爲因果的。如果「和平」成了兩岸的共識與主題,則所有的問題皆可能會出現解決的空間。其次,中國大陸對內以經濟發展建立統治正當性,對外以經濟手段維持和平,皆有益于兩岸的「和平發展」。對外,由于國際經濟利益的交纏,使中國大陸不至于輕易破壞兩岸和平;對內,經濟發展促使北京政權必須不斷向其公民「放權讓利」,亦即增加了大陸社會的自由度及民主性,這樣的發展亦當有利于兩岸和平發展。再者,北京將「和平發展」與「經濟交流」懸爲兩岸關係的主軸,即必須回應台灣的民意與民主,因爲,違背台灣的民意與民主,即可能失去和平。故而,在中國大陸「內部和諧社會/兩岸和平發展/對世界和平崛起」的三層同心圓中,台灣若操持得宜,應能創造兩岸雙贏共生的轉機。 「人民幣應否升值」,反映了中國的世界新角色,及世界與中國大陸的競合關係;ECFA則反映了在大陸的世界新角色中,台灣所面臨的現實情勢:一方面是無可回避的危機,另一方面又是不能錯失的轉機。 |
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
台報 世界主題變 兩岸政策也須變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